农学(农学丁颖班)专业介绍

2022-05-07浏览次数:5316

一、推荐考生报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农学丁颖班)专业的N个理由

1)办学历史悠久。农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09年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稻作科学之父、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院士率先在我国开始了水稻育种的研究,奠定了作物学科发展的基础。农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成就突出,培养了包括5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1名国家教学名师在内的一万多名毕业生,为我国农业特别是南方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此外,还为东南亚培养一大批留学生。农学专业是学院的王牌专业,自创校初期就开设本专业,历经百年积淀,建设成效显著。农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广东省特色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本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2)学科底蕴厚重。本专业依托作物学科开设。改革开放后,在卢永根院士带领下,作物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1981年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两个二级学科获批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作物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获批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7年连续两次入选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作物学一级学科入选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2015年至今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一直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022年作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3)文化传承氛围浓厚。“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的“丁颖精神”深入人心;卢永根院士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学高德馨、治学严谨,廉洁奉公、甘为人梯,一生恭俭、淡泊名利的高贵品格得到弘扬和传承。以“丁颖精神”和“卢永根院士先进事迹”为核心的学科文化,成就了享誉海内外“一门三院士”的佳话。卢永根院士先后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独特的学科文化作为作物学科的精神引领和行为准则,极大地激发了全院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潜移默化地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产生全方位深远影响,为农学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4)办学实力雄厚。农学专业依托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包括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平台办学,教学条件优越。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9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2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科研人员总数82.86%。近5年,学院主持各类项目190项,总经费1.4752亿元,其中国家基金39项,总经费2646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等奖励21项,获得各类发明专利和品种权74项,选育作物新品种54个,发表高水平论文282篇,为服务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党中央和国家建设所需的特色专业,为国家培养种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种业人才。发展前景无限。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专业,关注良种的生产、检验、加工、储藏和销售,培养系统掌握生物育种和生物繁殖基础理论、种子生产原理和种子加工、储藏技术,了解种业市场和销售方式,以及种业政策管理等专业人才,是国家急需的种业人才,当前国家种业快速发展,个人发展前途无限。

5)个人素质全面提升。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学专业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围绕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打造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农学专业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密切与港澳、东南亚交流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农科学子;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生通过参与相关科研实验、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社团活动,提升综合能力,培育尊重自然、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务实坚韧的品格,为个人发展奠定基石。学科底蕴厚重,传承前辈精神,触及科技前沿,为现代农业增光添彩;培育尊重自然、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务实坚韧的品格,为个人发展奠定基石。


二、贵校农学(农学丁颖班)专业主要学习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将会获得哪些方面能力素质的提升?

学习课程包括六部分,分别是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通识选修课、拓展选修课、实验教学、其它实践。

全方位的提升:通过学习,全面提高同学们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身心健康、品格端正、人格健全、情怀高尚,富有社会责任感;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合作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必备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思辨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


三、贵校农学(农学丁颖班)、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植物生物技术导论、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试验统计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四、贵校农学(农学丁颖班)就业、升学深造及出国情况怎样?

近两年共有近20名学生出国出境深造,升学院校包括杜克大学、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瓦赫宁根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近两年平均境内升学率超过80%,学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深造。


五、可以列举贵校农学(农学丁颖班)专业培养了哪些优秀的人才吗?

农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成就突出。培养了包括5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1名国家教学名师在内的一万多名毕业生,为我国农业特别是南方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此外,还为东南亚培养一大批留学生。知名院友有:

丁颖(1888.10—1964.11),广东高州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高等农业教育先驱,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回国后曾任广东大学农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华南农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他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威望,而且蜚声国外,曾被授予德国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和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长达40年,为开拓、发展我国农业科教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2009 年被农业部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卢永根(1930.12—2019.8),广东花都人。中国科学院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8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198311月至19955月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3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等职。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其相关研究被学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南粤楷模”等荣誉称号。

黄耀祥(1916.8—2004.2),广东开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39年毕业于农学院。历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员、副院长、顾问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种子协会、中国遗传学会广东省分会名誉理事长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首批资深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先后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农业先进工作者,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黄耀祥院士致力于水稻育种研究60多年,先后主持培育出50多个水稻良种,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研究成果奖10多项,l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20世纪50年代,黄耀祥开创水稻矮化育种,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

林鸿宣(1960.11-),海南文昌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83年毕业于农学系,1986年和1994年分别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水稻重要复杂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在水稻产量性状以及抗逆性状的遗传机理与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现了多个控制水稻产量性状和抗逆性状的重要新基因,并深入阐明了它们的功能与作用机理,加深了对作物性状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的认识,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为作物分子育种提供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基因。2007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刘耀光(1954.3-),广东省韶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学家。1981年毕业于农学系,1988年获日本香川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并受聘教育部“长江  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广东省“南粤百杰”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六、我为什么报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农学丁颖班)专业?

农学丁颖创新班作为农学专业的特色创新班,旨在培养农作物研究方面具有特长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能力拔尖的创新型人才。在这里不仅有机会系统地接触到从作物栽培、作物育种、遗传学等农学各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也有机会在植物保护领域(昆虫、农药和病理)、生命科学领域(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及分子领域(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感兴趣的方向深入钻研。同时,本专业有高达30%的保研率,有机会保送至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深造。

农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不仅有一门三院士、“杰青”、“优青”、长江 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许多年轻老师也拥有非常耀眼的海外教育和科研背景,部分老师也曾在顶尖期刊ScienceNa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老师们平易近人,乐于和青年学子交流,每一次的交谈,总能让我体会到他们对知识和科研的见解、态度和热情。

农学丁颖班课程内容优质,有省级、国家级等精品课程。专业课堂学习形式丰富,与国际接轨。老师授课、小组Presentation、读书报告、实验课种植作物等,这些形式既让课堂丰富多彩,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还为我们在农学领域的深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双语授课的专业核心课程如《遗传学》,全英授课的专业核心课程,例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让我既能提高我的专业英语水平,也让我了解到各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拓宽我的视野。

                   ——农学院2019级农学丁颖班卿博文


欢迎报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农学丁颖班)专业,我在花园般的华农等你!

联系人:黄老师  齐老师  

联系电话:020- 38604787020-38294996

你还可以搜索“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招生” 小程序---在线咨询—农学院向我们咨询留言!等着你哦!